close


  《巴黎我愛你》是一部越沉越香的片。影片中的十八個小故事在不滿兩小時的長度中一一以不同的步調、色彩和手法依序呈現。有的簡易明瞭而動人,有的幽默荒誕卻發人省思,而有的,則以抽象和大量留白的方法讓觀眾去回味和想像。也因此在一部電影的正常時間下,觀眾要不停接收接踵而來的故事,要一起跟著轉換時空,重新進入另一個全新的情境去體驗內含的大量訊息和意象,以及每一個人物對白的寓意,這在當下或許是會有點消化不良。不過也就是因為如此,就越能突顯它神奇的地方。當你看完後,你會不由自主地去細細回想那些發生在巴黎各個角落的故事,那些生活的樣貌,那些過客的態度,以及那些景點所蘊藏的浪漫。巴黎因為有了他們,有了生命力,所以她才是戀人的城市,邂逅的溫床。而每當你再三咀嚼,片中流露出的感情都會重新發酵出一股令你再次感動的味道,訝異於簡單的幾場戲卻能如此反覆回味升,而且似乎永遠不會過期。
                                                                               
  影片中每一段故事皆由巴黎地區來命名。一開頭的《蒙馬特》,生活像雜物箱啥都沒的單身漢,抱怨東抱怨西,卻意外碰上了一名昏倒在他車旁的女人。男主角舉手之勞讓女人躺進車裡休息,還告訴她一個海豚擱淺在沙灘,即使受到大家澆水的幫助還是會死去的故事。女人卻對他說:誰說沒有幫助?男主角這才驚覺過來。女人就如擱淺在男主角生命邊緣的海豚,在偶然之中,她讓男主角抱怨和消極的生活發現了蛻變的出口,而不再只是個自我否定的雜物箱。



  素以同志與猶太族群著名的《瑪黑區》裡,Gaspard Ulliel飾演的卡斯巴對在畫室裡工作的年輕男孩一見鍾情。他有點笨拙地用法語對男孩半告白半閒聊,男孩卻只是望著他而不做回應。卡斯巴在即將離開時「匆匆」地留下電話給男孩,最後男孩才對老闆說他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老闆說:你打給他,不就知道了?男孩這才丟下外套,「匆匆」地追求他的靈魂伴侶去了。我們無從得知這對年輕男孩後來是否在街上相遇了、然後在一起了,但是他們那種「匆匆」地想追求真愛、認識真愛的態度,即便語言差點讓他們錯過彼此,但那個留下的號碼、那雙追出去的腳步,那種努力想再次與真愛接軌的眼神,都讓《瑪黑區》成為我最愛的篇章之一。
                                                                               
  《巴士底區》則是一篇藉著旁白來敘事,既流暢、幽默卻又悲哀的人生樣態。受不了妻子的千篇一律的男主角,痛恨她那年復一年拿出來穿的紅大衣、做肉丸哼的同一首歌、擺著永遠不擦的口紅,以及永遠不改的,吃掉他的菜的習慣,因此決定在餐廳裡跟妻子提出分手轉而與情婦雙飛。沒想到妻子卻告訴他自己已是絕症末期,而讓男主角頓時拋開分手的目的並全力支持妻子渡過最後的時光。而當他意識到這些都是最後一次這麼做時,原本千篇一律的瑣事卻突然變的令他感觸良多。「原本是佯裝成熱戀中的男人,現在他則真的成為熱戀中的男人」。人只有在要失去時才會懂得珍惜,只可惜男主角的熱情猶在,但逐漸逝去的真愛卻已不迨。而當他的感情隨著妻子的逝世而昏迷,他當初應該怎麼也沒想到,他發誓要丟的紅大衣,如今會成為唯一能讓他心動與心碎的回憶。
                                                                               
  《勝利廣場》則是最讓我感動的故事。由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痛失愛子的母
親,每天沉溺在悲傷中,浸陷在愛子的音容裡無法自拔。某天夜晚被愛子的聲音驚醒,跑到愛子以往遊玩的廣場中,由想像中的騎士帶領下而與愛子重逢。雖然明知這是虛幻的一刻,她不可能永遠像這樣抱著兒子不放手,但至少她可以跟兒子做一個完整的道別,藉由最後一次的擁抱與親吻,讓她重新有力量走出悲傷,並轉而擁抱依然在世的家人。最後那兩個刻骨的擁抱就像一種完形的儀式一般,原本被剝離一塊血肉的母親,終於能夠把對兒子的愛轉而去愛丈夫及女兒,並再次感受對方的關愛,從而逐漸復原、舔舐傷口。不得不提Juliette Binoche在這裡的演技,當她緊抱著兒子不斷搖頭不願鬆手,眼中充滿害怕、不捨及悲愴的神情,喉嚨中發出壓抑不了的痛苦哀鳴,真的十分令人心痛欲裂。
                                                                               
  《艾菲爾鐵塔》是非常有趣,而且配樂好聽的一篇在現實中以想像點綴的故事。默劇小丑的童心未泯,他單純地想追求幸福,並試著參與以及融入那些成雙成對的戀人的幸福感覺。但卻都被對方當成怪胎,甚至被追打而關進監獄。但卻也是在監獄,他碰到了另一位很可能也做過跟他一樣的事情而被關進來的女默劇小丑。兩人一拍即合,終於找到了能互相理解的另一半。而兩位小丑的小孩雖然被同學欺負,但父母的微笑給予他最幸福的鼓勵與祝福。跟父母擁有同樣想像力的小男孩,也因此才能看到路邊的車和地上的貓,生活中永遠不缺快樂和色彩。
                                                                               
  《馬叟公園》這篇故事則會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笨拙的老爸,遲到又邋遢,法語不靈光,說好要戒煙但是最後還是偷偷抽起來,女兒千叮嚀萬囑咐不可以吵醒寶寶,老爸最後還是不小心弄醒孫子而不知如何是好。可是重要的是他愛女兒,他千里迢迢來到巴黎,一路上叨叨絮絮講了許多,一個最為平凡卻又最為真實的老爸形象也就
在那條昏黃的街道上成形。望著女兒享受偷來的婚後難得的空閒時光,老爸則已得到最大的滿足。


            
  《瑪德璉區》則是裡頭最荒謬怪誕的故事。由Elijah Wood飾演的青年,在半夜三更不小心目睹女吸血鬼殺人飲血。被女吸血鬼發現後,兩人來了一場驚悚式的羅曼蒂克四目相對,女吸血鬼飄然離去,而青年卻捨不得分別。因此割破自己的手腕想讓女吸血鬼回來,自己卻不小心滾落下石階而生命危急。女吸血鬼見狀便讓青年吸自己的血,也變成吸血鬼的青年雖然好像還有點不習慣,舔舔尖牙,但卻十分開心地與女吸鬼互相吸吮起對方的血液。這是我的解讀。事實上此段故事完全沒有一句對白,也沒有旁白。除了配樂與演員的演出以外,導演留給觀眾的,是各種的解讀與無邊的想像。吸血鬼與人類的羅曼史,因為愛而跨越兩類族群的種種對立與隔閡,在吸血與被吸的過程中,對照的不正是接受與犧牲、愛與被愛的精神,以及血乳交融的黑色甜蜜?


  
  《拉雪茲墓園》的故事跟內涵其實很簡單,由Rufus Sewell飾演的事業成功卻老是太過忙碌與嚴肅的男主角,天生無趣且實際,在與天性浪漫多情、風趣慧黠的未婚妻在渡假時,又因觀點不合造成的溝通障礙而在Oscar Wilde的墓前爭執負氣。要不是此時我個人十分喜愛的Oscar Wilde化成靈魂出現勸男主角回心轉意,此篇故事大概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機智幽默的Wilde說:心病是本墓園最差勁的死法。而讓男
主角頓時從幼稚的賭氣中驚醒。真是一針見血的絕。我們碰過多少遺憾的事,是因為不肯先低頭承認自己的錯誤、怯於表露自己的心意而造成的?錯過當下的時機,也許我們就再也回不到傷害還未造成的過去,而只能讓空留的愛凋零。



  《聖丹尼斯》也是影片中我最喜愛的故事之一。導演是導過《香水》的Tom Tykwer,女主角則是我個人也非常欣賞的Natalie Portman。雖然在《香水》中批了Tom Tykwer一下,但是他在《聖丹尼斯》中的執導卻深得我心。久聞《蘿拉快跑》的大名,想必Tom Tykwer十分擅於拍攝實驗性的快速鏡頭。在視障男主角回憶起他與女主角在一起的種種,鏡頭的剪接與運轉宛如季節的遞嬗,笑淚交織,如此真實卻又如此虛幻。男主角雖然看不見女主角的臉龐,但是他透過女主角的聲音來開始愛她。聽見她排練時的哭喊以為她陷入不幸,交往時總聽著她沒理由或有理由的大叫,獨自「看」電影時聽著螢幕上女主角的哭泣,到最後聽到女主角從電話另一頭輕輕地對他說出殘忍的離別之辭。每一次的聆聽都讓男主角再一次體驗到他對女主角的愛,就好像回到當初他們相遇時的那份悸動一般,而讓男主角覺悟到真正失去女主角的感受會是如何冰冷與絕望。一場誤打誤撞的台詞演練,反而喚醒了男主角封閉已久的「雙眼」。所以他終於看到女主角了,不是嗎?
                                                                               
  《第14區》是影片中的收尾故事。一個外貌普通平凡身材微胖的中年婦女,悄悄地以自助旅行的方式造訪了夢寐以求的巴黎。然後很不起眼地到處逛逛,坐在沒人會注意的餐廳角落裡,獨自走在巴黎的住宅道路上,想像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而讓她無比開心。看到遼闊的美景想與人分享卻發現自己隻身而立,情不自禁憶起前男友卻發現兩人已經分手了十一年。女主角雖然在美國有不少朋友,但她生命的深度卻無從拓展。她的快樂可以與朋友分享,但她私密的旅程卻只能獨自遠航。一直航到巴黎的某座公園,置身陌生的環境中,她的自我存在感才顯現出來。因為這份生命力,這種活著的感覺,讓她與巴黎做了連結。她是巴黎的一份子,而巴黎也因為她,因為那個
在《蒙馬特》昏倒的女人與伸出援手的男人、那對在《瑪黑區》相遇的年輕男孩、甚至是在《瑪德璉區》相愛的吸血鬼,才之所以為「巴黎」。這份生命力雖然似乎遺失很久,可是重新體驗卻永遠不嫌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onkja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